這是我去雲林某小吃店發現的奇妙料理,相傳是老闆娘專治自家小孩不愛吃飯的妙招,白飯配上炒得鹹鹹甜甜的炒蛋,樸實的美味連大人都覺得好吃,居然還成了自家餐廳的人氣菜色。有次在家不知道吃什麼就盲做看看,私心再加碼白胡椒粉(原始版的沒這味,但我覺得很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和蔥花,還是覺得不錯吃捏~
這是蛋飯的原始版本。
這是我去雲林某小吃店發現的奇妙料理,相傳是老闆娘專治自家小孩不愛吃飯的妙招,白飯配上炒得鹹鹹甜甜的炒蛋,樸實的美味連大人都覺得好吃,居然還成了自家餐廳的人氣菜色。有次在家不知道吃什麼就盲做看看,私心再加碼白胡椒粉(原始版的沒這味,但我覺得很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和蔥花,還是覺得不錯吃捏~
這是蛋飯的原始版本。
有次在自助餐店被洋蔥炒甜椒的鮮甜驚艷到,剛好最近蕃茄不便宜,決定改用這個組合來做紅醬,前面步驟和一般炒菜差不多,但多了秘密武器煙燻紅椒粉和起司增添耐人尋味的尾韻和西餐的時髦感,通通打碎用來拌義大利麵,還能偷渡點蔬菜到不吃菜的挑食鬼肚子裡🤣
俗話說小酌怡情,偏偏就是烤炸高油下酒菜讓好情調多了點負擔,那就調整一下,用豆腐取代麵包加入百搭好朋友起司九層塔,再用甜醬油煎得甜甜鹹鹹好刷嘴,高蛋白質還有飽足感,就可以不帶罪惡感地繼續乾杯🍻
這個是我看旅遊節目採訪土耳其某五星飯店,主廚煮來配他高級烤肉的抓飯,看起來卻比肉好吃🤣決定也在家試做一波。土國主食以麵包為主,偶爾還是會吃點飯,但也許是地處歐亞交匯貿易樞紐,他們煮飯不像我們加水按電鍋就結束,而是又加香料又加果乾,魔法般把白飯從配角變成單吃也不無聊的華麗Pilav🪄
這個來自北海道的鄉土點心嚴格說起來不算麻糬,因為它不是米做的,而是以馬鈴薯為主體,源自早年種稻技術尚未成熟,鄉親用馬鈴薯取代稻米製作年糕的因地制宜。它的口感很神奇,軟軟糯糯又有馬鈴薯香,再搭配甜醬油一起吃,就是簡單營養又不失飽足感的美味點心。
有道是強身健骨靠補鈣,偏偏很多人胃和乳糖八字不合,見奶就鬧脾氣,不過攝取鈣質不見得只能靠牛奶,像十字花科家族的羽衣甘藍也有鈣質,搭配乳酪(製作過程乳糖會留在乳清裡,所以不避擔心拉肚子)和堅果增添風味就能作成百搭的鈣多多青醬~
大家都知道日本用蕎麥做麵很有名,殊不知法國中部利穆贊(Limousin)地區的鄉親也懂吃,但他們不做麵,而是煎成類似可麗餅的Tourtou(也稱Galetous,Cantal地區稱為Bourriols),由於該地土壤不肥沃,只能種蕎麥,早年常用這餅來代替麵包(尤其是家裡窮的話)。配方上採極簡風(某方面也是因為窮),無蛋無油無奶,還是用粗糧做的,以現代眼光來看意外很健康呢😆
大家都知道日本用蕎麥做麵很有名,殊不知法國中部利穆贊(Limousin)地區的鄉親也懂吃,但他們不做麵,而是煎成類似可麗餅的Tourtou(或稱Galetous、Bourriols),由於該地土壤不肥沃,只能種蕎麥,早年常用這餅來代替麵包(尤其是家裡窮的話)。配方上採極簡風(某方面也是因為窮),無蛋無油無奶,還是用粗糧做的,以現代眼光來看意外很健康呢😆
今天開箱的「Farro」是一種未混種過的古老榖物,吃起來像洋薏仁口感軟Q,還帶有類似果仁的堅果香氣,古早時代曾是羅馬大軍的口量,現在種得少,但可在義大利托斯卡尼Garfagnana地區找到,除了入菜也可以做點心,如這道Torta Di Farro,作法和老義一樣大喇喇,不用打發不用發酵,全部喇喇就可以烤,只要關鍵食材「起司」加好加滿,初心者也能解鎖美味喔✨
這是阿爾巴尼亞經典國菜之一,作法不難,卻是阿國鄉親回家會和阿母點菜的那種家滋味。下層是香香的牛肉飯,最神的其實是上層的優格奶醬,沒加起司卻能烤成媲美焗烤般奶香外殼!!如此健康療癒雙全的作法必需收藏👍
Tarte Flambée字面上的意思是「燃燒的派」,是法國東部阿爾薩斯Alsace的鄉土料理,起源有一說是早年鄉親們共用石窯烤爐烤麵包做料理,剩下的邊角料和餘薪烈火也不浪費,乾脆桿成薄餅烤一烤(阿不就披薩🙈),特色是邊邊都會燒焦,故得其名火焰烤餅,吃起來香香脆脆,不輸隔壁老義的披薩呢~
中亞內陸國烏茲別克有一句諺語:「客人一定要吃過了抓飯(palov)才能離開主人的房子」,可見烏烏們對這招牌國菜有多得意。材料說不上山珍海味,但那一鍋混著羊肉、香料和大蒜香氣,同時吸飽洋蔥與紅蘿蔔香甜的乾鬆米飯卻是吃過一次肯定永生難忘的好滋味。
包肉餡餅Samsa是中亞常見的人氣小食(在印度的姐妹款Samosa則是用炸的),傳統上使用坦都里土窯(Tandoor)烤製而成,有點像我們夜市賣的胡椒餅,只是形狀是三角型、餡料不是豬肉而是畜牧大國盛產的羊絞肉,外表酥脆肉香四溢,一副欠吃樣勾得我立馬在家用電烤箱瞎做,成果和肉汁一樣豐碩,只能說吃一個真的不夠啊🤣
伊朗承載著文明古國波斯的基因,宴客自然要色香味俱全才有面子。這道Tahchin Morgh講白了就是香料飯尬肉餡夾心,特色在各種香料的香(某方面是種$$的象徵)、番紅花的金黃色澤與表面的酥脆鍋巴,作法說難不難就是程序繁瑣,但為了美味(&待客誠意)這點麻煩不算什麼啦👌
這到菜名「Spaghetti del poverello」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窮人的義大利麵」,配料採極簡風,只有義大利麵、蛋、起司、胡椒和鹽,沒了,但卻和華人的蛋炒飯一樣,能激盪出巫術般不簡單的美味,而且是會直呼「散假郎也吃太好了吧」的那種喔😆
Pachade是法國奥弗涅(Auvergne)地區的鄉村料理,源自農民務農完的解飢便餐,簡易麵糊可搭配各式鹹甜配料,口味多變,其中最經典的就屬火腿配起司。我第一次認識這餅是看電視介紹法國某個鳥不生蛋的鄉下地方,那兒啥都沒有就一間加油站附設餐廳(還是餐廳附設加油站?)Le Garage天天人氣爆棚,靠的就是主廚阿姨的Pachade,何等煎餅這麼厲害?跟我一起試試看你就知道😉
這道料理的原型是日本仙台在盂蘭盆節享用的精進料理(即無肉料理)「油麩丼」,就是將麥麩煮得鹹甜入味後、打上蛋汁再淋在熱騰騰的白飯上,嘖嘖,光想就很欠吃~只是原版使用的油麩是油炸的較不健康,我改用它的姐妹「燒麩」(一般是加在味增湯裡)如法炮製,結果一碗飯還真的不夠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