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料理的靈感其實是肉醬千層麵,但我把麵皮替換成蘋果片,配上豬肉和野菜的層層疊疊,免爆香免顧火,只要放到烤箱就能輕鬆完成。出爐時整個廚房都好香好香,肉汁啵啵肚皮咕嚕,趁熱咬一口,蘋果的酸甜和豬肉的鲜美互相襯托的美味爆擊,好吃到忍不住轉圈圈💃
這道料理的靈感其實是肉醬千層麵,但我把麵皮替換成蘋果片,配上豬肉和野菜的層層疊疊,免爆香免顧火,只要放到烤箱就能輕鬆完成。出爐時整個廚房都好香好香,肉汁啵啵肚皮咕嚕,趁熱咬一口,蘋果的酸甜和豬肉的鲜美互相襯托的美味爆擊,好吃到忍不住轉圈圈💃
這道土耳其料理有個特別的名字「蘇丹的喜悅Hünkar beğendi」,感覺挺高級但說白了就是燉肉搭配起司茄子泥,所以說難不難就是做起來有點麻煩,至於味道嘛,蘇丹有專人伺候問他不准,KO本人有付出勞力表示蠻值得是好吃的喔~
這道菜的淵原有很多傳說,有人說是以前蘇丹打獵途中肚子餓,廚師的就地取材(maybe路邊摘的茄子尬現獵的野味之類的),也有人說是拿破崙三世的老婆到蘇丹宮廷作客時,兩方廚師的創意交融(老法的起司奶醬+當地常見菜色烤茄子+蘇丹愛的燉肉),
雖說沒有明確文獻可以證實他的鄂圖曼王室淵源,也沒有提到蘇丹究竟愛不愛吃,但至少土人們都知道這道菜,然後外國人(譬如我本人)很愛XD
這道料理源自南義的常見家常菜炸茄子丸,本身全菜沒肉,但KO不是不能吃肉,於是有了這款茄肉混合的變體,茄子解絞肉的油膩,絞肉則是添了肉香,可說是相得益彰,烹調手法礙於不再年輕(一方面也是懶得清廚房)就別炸了,改用茄汁燉煮,酸甜開胃,配飯配麵都是挺不錯滴~
這道菜原名Pašticada,是達爾馬提亞地區Dalmatia的特色菜, 這地名聽起來陌生,但在羅馬帝國是個頗大的行省,流傳至今,還被列入克羅埃西亞美食遺產名錄哩!雖說各家配方不同,但基本上就是把鑲有大蒜培根的牛肉用紅酒醋醃漬過夜,再以果乾和蔬果慢慢焢到軟嫩香甜,整體而言說難不難就是有點麻煩耗時~不過美味絕對值得等待喔😋
這道菜是從旅遊節目看來的,主持人被計程車司機載到一不起眼小攤吃這款柬式歐姆蛋,金黃蛋皮包裹鹹香絞肉,一副欠吃樣,在當地似乎是很常見的菜式,雖沒有要去東南亞,在家瞎做也不會太難,試吃結果:單吃不無聊、佐餐很下飯,不愧是運匠口袋名單👌
泡菜用白菜小黃瓜不稀奇,泡水煮蛋就特別了,殊不知早在19世紀就有英國人這麼醃,早年單純是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卻能憑藉其獨特的酸甜軟實力,晉升為英美酒吧常見的傳統小食,而且比起其他下酒菜,這款不炸不油還高蛋白,必須推廣給愛喝又養身(?)的酒鬼們。
我一開始是做這道菜的姐妹版「印度果亞酸辣豬肉Vindaloo」,是源自遠赴印度傳教的葡萄牙神父們因地制宜的混血料理,而令他們魂牽夢縈的家鄉味就是這道「Carne de vinha d'alhos」,特色是把豬肉用大蒜和白酒等醃漬的酸香軟嫩,在馬德拉島(Madeira)常作為聖誕節慶料理。
Chorba是種盛行伊斯蘭世界的經典肉湯(我想地位類似華人的酸辣湯,康寶會出濃湯包的那種),通常由羊肉(牛肉亦可)、蔬菜和鷹嘴豆等燉煮而成,料多味美營養又飽足,也是齋戒期間的開齋小確幸,阿像我沒在齋戒的則是有空燉一鍋,就是忙碌時的備餐大確幸啦~
說到食譜教母,台灣有傅培梅,英國則有Mary Berry,阿嬤有很多拿手菜,其中我最喜歡這道燉雞,因為他有菜有肉又是一鍋到底,佐以烏斯特醬(Worcestershire sauce)燉得酸甜開胃,週末煮一鍋,忙碌週間配個麵包或下個麵就是均衡一餐,必須推廣📣
臨海的果亞邦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不是英國嘿),自然發展出諸多混血料理,如這道酸辣豬肉就源自葡式酒蒜燉肉carne de vinha d’alhos,因為印度不產葡萄酒醋,神父們便因地制宜改用羅旺子、胡椒、肉桂等香料模擬記憶中的酸辣味兒,只能說想家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覷,這樣煮真的不錯吃捏😆
(話說這菜名「Vindaloo」有人說其實只是葡式酒蒜燉肉「carne de vinha d’alhos」被以訛傳訛念錯,你給他唸個幾遍,嘿,還真的有像哎!)
這作法是從旅遊節目看來的,主持人造訪法國中部奧文尼Auvergne一家肉鋪,其人氣商品乍看之下就是歐美常見的Meat Loaf,但特別之處在於多加了李子乾、蔬菜和洋蔥,賣相其貌不揚卻能讓主持人吃得津津有味,我好好奇啊,決定在家也瞎做一波,結果真的好吃哎👌
突國鄉親吃肉就喜歡加點肝,以牛或羊最為常見,比例上奢簡由人,發薪日就肉多一點,月底要省就肝多一點,佐以洋蔥、蕃茄和北非特色辣醬哈里薩(Harissa)燉得酸酸辣辣,天熱吃開胃,天冷吃飽足~而且這牛肝價格可實惠啦,處理得宜混在醬裡還真是肝肉傻傻分不清,讚的😏
南亞咖哩博大精深,前前後後沒個幾小時是搞不定滴,但現代人生活忙碌,移民媽媽就在電視節目上分享她快速上菜的小撇步:就是把佐料打成泥再加肉下去燉煮。雖然香氣和傳統作法不能比,但看在只要30分鐘就能搞定的份上,我覺得可以👌
這道菜的本體是突尼西亞名菜Kamounia,一般使用牛肝和牛肉,以洋蔥蕃茄和北非特色辣醬哈里薩(Harissa)燉煮而成,酸酸辣辣很是開胃~但最近沒買到牛肝所以改做雞口味,殊不知雞肝太便宜不小心買太多乾脆也不加雞肉了,剛好當月底省錢料理🤣🤣
What grows together, goes together是句老饕俗諺,我就有個畫面是森林裡有豬豬在吃野生的無花果和核桃😆那就在豬排表面裹上核桃碎用奶油煎脆脆,加上用白酒煮的甜甜軟軟的 #無花果 乾,就是道長得有點奢華卻意外簡單又好吃的主菜。
小時候誤以為沙漠地區的人沒在吃蔬菜,直到認識這道「Bamia」才知道他們會吃,而且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秋葵(Bamia就是秋葵的阿拉伯語),通常是做成茄汁風味,想豪華一點就再加牛肉或羊肉,風味濃郁富有異國風情,配麵包或餅都不錯,而且意外很下飯😆
啤酒煮肉是愛爾蘭常見的料理手法,理論上要用黑啤(如Guinness)才正宗,但本小姐最近的新歡是風味和價錢令人舒爽的爽啤,雖然是喝剩的才拿去燉肉(煮菜的人最大咩),但有了洋蔥和啤酒酵母的加持,隨便煮都馬湯鮮肉嫩,風味一極棒啊~
西班牙在歐洲,居然有穆斯林遺址!?原來呀,他們曾在中世紀被北非的穆斯林居民(摩爾人Moors)征服過,料理上自然也受影響,像這道茄汁肉丸就融合雙方地域特色,有南歐的蕃茄檸檬以及中東色彩的孜然、肉桂等香料,雖然搓丸子麻煩了點,但為了這濃郁的滋味,我覺得值得~
說到動物們的小心肝~鵝肝貴,豬肝俗,牛肝稀。想不到遠在黎巴嫩的鄉親也是愛肝一族,但他們常吃的是雞肝,用蒜和橄欖油爆炒得香香嫩嫩,再用薄荷葉和檸檬提味,終結內臟常有的腥羶,富含蛋白質鐵質,重點還超便宜(我甚至遇過市場老闆買雞肉送雞肝),好食材不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