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眾博物館
倫敦是個很適合長腦袋的城市,在這裡,以什麼樣的名目成立博物館都不奇怪,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大英博物館、V&A博物館之外,還有很多小眾的博物館,像是關於運河的、玩具的、投幣機台的、甚至可以找到以麻醉主題和保有早期手術台的博物館。
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幾乎都是免費參觀,我覺得這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也許沒有什麼“真正的館藏”、也許只是文字展板搭配老照片(其實都看得出來有用心製作),但是這一種珍視當地記憶與歷史、視學習和知識為公開資源的精神很令人動容,也很值得學習。要維護一個場地很不容易,除了需要志工,更需要參觀者,所以要讓更多人知道有這些地方,如您有機會造訪,各館大多設有贊助箱或付費的介紹手冊、紀念品販售處,數目多少不重點,但他們真的值得也需要支持。
這次帶各位看看這些地方:
Wellcome Collection 威康收藏館
製藥巨擘愛亂買,貞X帶、木乃伊通通收(☞同場加映:順便吃吃揪甘心平價下午茶)
適合對象:對醫學發展史有興趣、獵奇珍品愛好者
Ragged School Museum貧民學校博物館
看看100年前小朋友是這麼上學的
適合對象:需要正能量的教育相關人員、對社會階級有興趣者、想找個地方放小朋友的爸媽
約翰索恩博士博物館
囤積系收藏家的家,順便認識新古典主義(☞同場加映:順便看看以前倫敦好野人藏寶貝的小金庫)
適合對象:身形小於~不大於中等身材者、喜愛建築者、愛好古文明文物者、興趣是收納和整理東西者
Geffrye Museum傑夫瑞博物館
歡迎回家,客廳時光機(☞同場加映:順便吃吃倫敦人打卡名物小荳蔻麵包)
適合對象:喜歡居家裝潢、對家庭生活演變有興趣、有帶小朋友的家庭
I.Wellcome Collection 威康收藏館
貞X帶、木乃伊通通有!製藥巨擘的收藏世界
適合對象:對醫學發展史有興趣、獵奇珍品愛好者
門票資訊:超佛心特展和常設展均免費參觀,還有商店、餐飲服務跟圖書館
推薦程度:★★★★☆
館方網站:https://wellcomecollection.org/
初聞此名覺得特別眼熟,Wellcome不就是以前我家巷口頂好超市嗎?
差點讚嘆頂好母公司居然如此時尚有設計感之餘查一下維基百科,恩,他們家跟港台民眾的頂新鮮好鄰居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
⬆︎回到重點,看他們的介紹影片就知道,這是個神奇的地方。
這個博物館成立於2007年,位在倫敦市中心Euston Station附近,同時也是也是Wellcome Trust總部辦公室(為英國最大的慈善基金會之一,贊助諸多生物醫藥研究計畫,致力於提高公民和動物的健康福利。)和倫敦大學(UCL)的醫學史研究中心。
根據館方給自己的定義,他們探討的是生死之間的所有事物,包括生命、藝術、科學與醫療之間的關係。看似無所不包的範疇其實隱約還是有脈絡可尋,文藝復興時期的通才們,像大家都知道的達文西,不正是橫跨科學與藝術的最佳例子,十七世紀從荷蘭茁壯起來的靜物畫常常用鮮花、骷顱頭等物件來隱喻生命與死亡,英國當代藝壇爆紅傳奇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就是那個把動物剖半和藍色福馬林一起塞進去白框盒子的傢伙)也常用此當作創作的主題。
⬆︎這是老達(圖:維基百科)
⬆︎十七世紀歐洲的靜物畫(圖:維基百科)
Jan Philip van Thielen (1618–1667), Vase of Flowers (c. 1660), 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England
⬆︎讓赫斯特一戰成名的作品《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圖:維基百科)
收藏館館名的Wellcome取自創辦人的姓氏,他有個超潮小鬍子,大名亨利·惠康爵士(Sir Henry Wellcome1853-1936)
圖:Wellcome Collection
這位亨利叔也是個奇葩,從小就對醫藥、市場和行銷這兩個領域很感興趣,他的第一個廣告作品是“invisible ink隱形墨水”是個有厲害名字的商品,但事實上...只是檸檬汁而已,可見他不僅是塊做生意的料,更是 睜眼說瞎話 勸buy的高手。 大叔27歲的時候從美國來到英國和大學好麻吉Silas Burroughs成立了一間製藥公司Burroughs Wellcome & Co.,這兩個好哥們算是錠狀藥物的先驅之一,在此之前,藥都是液態或粉狀的,這個新發明應該讓他們賺了不少錢。
Burroughs Wellcome & Co.這間公司光聽名字好像很陌生,但它其實是知名大藥廠GSK(GlaxoSmithKline plc)前身之一,我想這樣講大家應該比較有fu
再不知道的話,家裡的舒酸定(Sensodyne)、服他寧(Voltaren)、好立克(Horlicks)及普拿疼(Panadol)都是他們家的商品喔。
除了是藥師、企業家,亨利叔同時也是位收藏家,要我說他跟Sir John Soane一樣是個囤積控,只是他的藏品更有主題性,正如他自己說的 "art and science of healing throughout the ages »,都是跟生命醫療有關,無所不包,像是以前的藥箱、牙醫診療椅、截肢用的鋸子等等,當然還有一些世界各國獵奇的收藏,像是貞X帶啊、來自日本的情X用品等等,之前介紹過的約翰爵士家裡有木乃伊棺,惠康爵士自然輸人不輸陣,人家他有木乃伊正貨一人。這些藏品可以在館內的常設展看到:
KOKO說:老人家說,適度放血有益健康
KOKO說:這位牙醫生意做很大呢
KOKO說:阿密頭侯
KOKO說:好啦我知道你們在等這個,古代的貞操帶
KOKO說:還有這個齁
⬆︎還有一間常設展間名為Medicine Now,展品和當代藝術家合作,呈現當代醫學的各個面向和基金會目前的研究項目,如肥胖、基因複製等等。
⬆︎一樓的特展廳會定期更換,我去的時候主題是Can Graphic Design Save Your Life?,探討平面設計、印刷品文宣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與生活環境。
⬆︎來個總結,就像入口處倒立的雕像,這兒是個反轉思維、重新思考生命與文化的地方,挺有意思的。
檢視較大的地圖
☞同場加映:省荷吃貨這邊請_佛心來的評價下午茶
Quakers Friends House
貴格會經營的一個空間,就在Wellcome Collection往大英圖書館方向一個街口右手邊。
提供價錢合理的簡單餐食(倫敦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光這一點就很感人的),附設書店,附近的大學生很多會來這邊在這裡使用電腦、討論報告或閒聊,是個經濟實惠的歇腳處。
II.The Ragged School Museum貧民學校博物館
位在East end,卻是希望的起點
KOKO說:上面那塊三角形山牆,是創辦人後來加上去的,他說這樣看起來比較像樣。
適合對象:需要正能量的教育相關人員、對社會階級有興趣者、想找個地方放小朋友的爸媽
門票資訊:免費參觀,免費導覽
推薦程度:★★★★☆
館方網站:http://www.raggedschoolmuseum.org.uk/
因為這是個充滿人性光輝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用正經而感性的語調來介紹這兒~
待我先關一下吐槽的開關
好的,是說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候(關於她我沒啥八卦可以分享,只知道她年輕的時候如果畫家沒有P圖P太兇的話是個美人胚子,有個感情很好的老公艾伯特親王),工業革命吸引大批移民和貧民移入倫敦東部,貧窮、失業問題、過分壅擠加上衛生條件欠佳,讓這裡的困苦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一家人只能擠僅有一間房的狹小公寓、墓園裡超過三分之一都是五歲以下來不及長大的小孩、就算有幸存活下來,該上學的年紀卻只能赤著腳站在被煤炭燻黑的街道上打發時間,明天在哪裡?對他們來說真的太遠太遠。
1866年從都柏林來到倫敦求學的Thomas Barnardo看到的就是這副光景,於是他放棄了原本計畫要研究的醫學,全心投入傳教工作,並創辦了the Ragged School,免費提供基礎教育給該地區的貧困孩童,如對求職有直接幫助的識字和算數等,此外還提供學童簡便的一餐(搗蛋的代價就是餓肚子其實蠻嚴重的),這點讓這間學校變得非常受歡迎,校舍陸續從一棟擴展到三棟,三十年來,將近有數以萬計的孩童受惠,直到1908年政府有能力在此地區設立公立學校時,Ragged School才結束他的任務。
⬆︎她是維多利亞女王(圖:Google)
⬆︎這是女王年輕的時候,真的蠻美的捏,所以還是放一下(圖:Google)
⬆︎這是學校創辦人Thomas Barnardo(圖:Ragged School Museum)
⬆︎KOKO說:聖誕佳節小朋友在學校前的合照,冷得要命還被抓出來照大合照誰笑得出來啦,尤其是前面的底迪還沒有鞋子穿QQ(圖:Ragged School Museum)
博物館緊鄰攝政運河,推薦您可以沿著運河旁步道步行前往,感受和運河以西(如小威尼斯附近)感覺截然不同的河岸風光。
⬆︎這是攝政東段
⬆︎這是西邊的攝政運河,小威尼斯一帶,跟東邊氛圍不太一樣。
建築本身在成為學校前是水路用的倉庫,1980年代一度面臨拆毀的危機,但它對當地居民和這個地區來說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於是在地方團體陳情之下才得以保留下來,1990年變成博物館對大眾開放。地面樓介紹學校與東倫敦的歷史,沿著手扶梯上樓可以看到一間維多利亞時期的教室,再上去有一個角落佈置成1900年代這地區一般家庭廚房的樣子,參觀者可以藉此想像當時百姓是怎麼過日子的。
我去的時候剛好有學校來校外教學,館方會幫小朋友們準備道具服,讓他們化身為維多利亞時期的學童,在裝扮成老師的志工帶領下,先到教室那邊體驗那時候的上課方式,之後再帶到上面的廚房認識一百多年前人們的日常生活。
我在旁邊跟著聽也有學到一些好玩的小知識,譬如說以前沒有電的時候,熨斗是鐵做的,使用前要先在火爐裡烤熱,如果要確認它是否夠燙,方法簡單快速又方便——只要吐口水在上面就成了,假設水份馬上嘶嘶嘶蒸發完,就表示溫度夠高可以使用,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跟現場的小朋友有一樣的疑問:這樣衣服上有口水不會很噁心嗎?(´Д`)
嘛,事情是這樣的,當時住在這裡的家庭很窮,清潔用品也不像現在這麼多樣,所以不管是洗澡還是洗衣服、洗碗盤通通靠肥皂搞定(而且是只有一塊,要多也沒有,都是同一塊),洗衣服的時候,要先用刨刀將肥皂刨成絲加入水中,放進髒衣服用雙手搓搓揉揉再絞乾就算完成,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根本有洗跟沒洗一樣不會乾淨到哪裡去,所以一點口水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反正衣服上肯定會有比它更糟的東西。
還有一件事情蠻有趣的,展間有張老照片
(圖:Ragged School Museum)
這位是住在東倫敦的Mary Smith女士,她從事在工業時期英國特有的一種職業,叫knocker upper,通俗的說法就是人肉鬧鐘。
機械鬧鐘這種玩意在19世紀初還是個新發明,是不會在一般人家裡會出現的奢持品,但是上班遲到會扣薪水是古今不變的殘酷現實,於是敲窗人這個職業便應然而生,他們會按照約定的時間拿著長竹竿或軟槌敲響客戶窗戶,如果客人住在比較高的樓層,他們就會使用長吸管吹豆子來叫他們起床。
那費用怎麼算呢,如果是雇用Smith女士,她一個禮拜會收你十六便士。(現代人還是幸福一點的,我們鬧鐘有防貪睡功能,而且不必加價)
博物館營運基本上全靠志工,他們大部分都是住附近的退休銀髮族,伯伯們都很熱情也非常願意提供導覽,但是也因此人力有限所以開放的時間不多,建議大家出發前最好先上網確認。
如果可以的話,我推薦有Sunday Open House的時候去,就是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下午兩點到五點博物館會有免費的課程體驗活動,沒有年齡限制,無論您是五歲還是八十歲都可以參加,當一次一百年前的小朋友去上學,感覺會很好玩。
離開的時候,天氣突然變好了,太陽剛好出來,映著秋意濃濃的金黃落葉,頓時覺得.....就像看完台灣真O美這類節目一樣,這世道還是充滿希望的啊,挺好挺好
III.Sir John Soane Museum 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
囤積系收藏家,密集恐懼者請慎入
KOKO說:右邊的哥哥你這樣看我,我建築都照歪了ˊ_ˋ
適合對象:身形小於~不大於中等身材者、喜愛建築者、愛好古文明文物者、興趣是收納和整理東西者
門票資訊:免費參觀,但建議購買附地圖的導覽手冊
推薦程度:★★★★★
館方網站:https://www.soane.org/
作為一個磚塊工的兒子,索恩博士從小便和建築有不解之緣,長大後變成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英國最噗落的建築師之一,留下不少傑出的作品,像是杜爾維治美術館(Dulwich Picture Gallery)、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等,風格講究線條清晰簡潔、以及無懈可擊的對稱,聽起來就是個有點強迫症的主,但同時他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囤積狂收藏家,當這兩項特質碰在一起的,就是很會把滿坑滿谷的小東西井井有條整理好,把家裡搞成可能會讓密集恐懼症患者不蘇胡的樣子,就是現在變成博物館、三棟相連的建築。
作為倫敦規模最小的國立美術館,參觀者必須把包包寄放在門口,一梯次僅能容納十五人,如超過人數上限,需在門外排隊稍作等待。正所謂自己的家自己造,約翰叔確實實現了他很多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像是用挑高鏤空的空間搭配鑲著彩色玻璃的小窗戶、鏡子,為他諸多收藏,古董雕像、木乃伊棺等(對,他真的有一個棺材,就擺在地下室)打造渾然天成昏暗而神秘的氛圍,就像走進古埃及墓穴或古希臘羅馬神殿的感覺。還有一間油畫專用的收藏室特別令我印象深刻,藉由安裝可以展開的展板,讓一面牆可以容納比原本多兩到三倍數量的作品,堪稱生活智慧王,聰明收納的最佳典範。
比較特別的是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四晚上,有開放夜訪博物館,而且不會開燈,只能秉燭夜遊,雖然不像電影博物館驚魂夜一樣,會有石像會活過來跑來跑去,但可以體驗當年約翰叔的夜晚是怎麼過的。
KOKO說:裡面不能照相,截圖給你們看~
KOKO說:我覺得他門家打掃阿姨的離職率應該蠻高的。
檢視較大的地圖
☞同場加映:附近還有這些點可以一起走走
The London Silver Vaults-銀光閃閃阿拉丁之洞
就在一般辦公大樓的地下室,全世界數一數二大的古董銀器的集散地就在這裡。
這裡原本叫the Chancery Lane Safe Deposit,是十九世紀晚期倫敦好野人放寶貝的地下金庫,附近就是鑽石交易的樞紐Hatton garden,商人們也會把商品托給他們保管,漸漸的就變成識貨的客人會直接來找老闆殺價掏寶的好地方。今天,過去的金庫被改造成一間間的銀器店,裡頭的銀器包羅萬象,除了有燭台、卡夾、鐘錶,也有好入手的鹽罐、餐具等等,經過不妨進來逛逛,帶個小叉子回家也蠻實用的。地上的建雖然在二戰期間遭損,但前大門還是原來的那扇,將近一公尺的厚度,跟硬漢一樣安全可靠,才能造就零搶案傳說。
檢視較大的地圖
☞同場加映:長腦小百科-關於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上面提到的翰索恩博士就是以新古典風格的建築聞名。
但歐洲建築不就那樣尖尖有柱子漂亮漂亮,是在新什麼咧?
新古典主義其實不只影響在建築,它是十八世紀中葉一連串的思潮運動,同時反映在藝術、室內裝飾、音樂、戲劇等諸多方面。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如果說後浪是新古典主義,死在沙灘上的前浪就是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
如果以建築來講,巴洛克建築以豪華恢宏著稱,不像古希臘羅馬時講究比例、都直通通的理性到一個不行(請想像一下希臘神殿的樣子~),而是用很多弧線和曲度帶出具戲劇感的張力,像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和大家都知道的法國凡爾賽宮的外面都是這風格,就是面子很重要的嘻華帝王路線。洛可可的建築和巴洛克相近,也是很多弧線,但它對室內裝修更加講究,華麗而繁複的裝飾凌駕於實用之上,要更加明亮、纖巧、甜美,像嬌滴滴的小公主那樣,凡爾賽宮的鏡廳就是個例子,有很多塗金漆的小貝殼、小捲葉等裝飾。
↑有整齊強迫症感_這是古希臘風味的帕特嫩神殿(Parthenon)/圖:維基百科
↑優雅霸氣的帝王感_這是巴洛克風味的倫敦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圖:維基百科
↑嬌滴滴小公主感_這是洛可可風味的法國凡爾賽宮鏡廳(Galerie des Glaces或 Grande Galerie )/圖:維基百科
反正物極必反真的有他的道理,浮誇到極致就會有人看不下去,所以就有了新古典主義,有古典兩字就知道它是要復古來著,復的古是古希臘羅馬時的感覺,要理性、要矜持、要對稱,帝王公主任性完了就得當回去內斂沈穩的紳士淑女才會得人疼,請搜搜約翰叔的作品就可以知道那種感覺。
↑由奢入簡其實沒那麼難嘛_這是新古典風味的倫敦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圖:維基百科
VI.Geffrye Museum傑夫瑞博物館
歡迎回家,客廳時光機
適合對象:喜歡居家裝潢、對家庭生活演變有興趣、有帶小朋友的家庭
門票資訊:展覽免費參觀,救濟院開放時間請見網站且需付費
推薦程度:★★★★★
館方網站:https://www.geffrye-museum.org.uk/
KOKO說:前院是一片大片草坪,點綴公園椅和綠樹,天氣好的時候非常愜意,很推薦大家稍坐休息,享受一下陽光再入內參觀。
這個博物館本身是一棟18世紀的救濟院,建於1714年,為Ironmongers公司和Sir Robert Geffrye的財產,兩百年來服務約五十名需要幫忙的退休人士,屬於一級登錄建築。二十世紀早期,Ironmongers公司將此房產轉賣給當地政府,當時Hoxton這個地方人口暴增,都市更新勢在必行、處處大興土木,在諸多藝術家與居民的陳情下,救濟院才免於被拆除的命運,於1914年重新規劃成現在的博物館。其中有間房間被重新整理成以前救濟院的樣子在特定的時間對外開放參觀,可以一窺1780-1880年左右窮苦人家的生活樣貌。
館內常設以類似樣品屋的方式,依照年代呈現1600年到現在倫敦中產階級客廳與家庭生活的演變,走完一遭會學到很多有趣的知識,對改善參觀老房子時只能走馬看花的症頭很有幫助。
像是十七世紀初都鐸時期(就是那位一頭金髮、皮膚白白、巴掌尖下巴、嘴吧閉緊緊不是因為矜持而是不常刷牙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在位的時候),地毯是用草編的,類似日本的榻榻米,打掃的時候會在室內灑水,讓灰塵沉下來由地毯吸收,同時青草味對淨化室內空氣也有幫助。椅子大部分都是板凳,不過通常會有一把有扶手的椅子,現在看起來沒啥了不起,但這在當時可是高級的家具,一個家庭幾乎只會有一把,是專門留給一家之主或客人用的。可惜這個時期的民宅大多沒有留下來,因為都是木造的,倫敦大火的時候就燒光光了,後來重建的新房子改以磚頭為主要建材。(真的想看的話,位在倫敦東北 Hackney地區的Sutton House還保存的很好,這個地方之後的篇章也會介紹到。)
除了室內裝修外,也會告訴你不少有趣的生活冷知識,譬如說十八世紀早期叉子尚未普及前,一般人家吃飯是用刀子和湯匙,所以刀子除了負責切割食物之外,也用來把食物送進嘴巴,但有了叉子後,如果還把刀子放進嘴裡顯得不是太好看,為了不失禮貌,會發現有些刀子刀尖的地方被改為圓弧形。
長完知識後,不妨到一旁的香草花園逛逛,小巧精緻逛起來有點遠離塵囂來到鄉下之感,但一旁的地上鐵路和遠方的起重機卻提醒自己仍身在倫敦市中心,形成很有意思的對比。
☞同場加映:吃貨到附近這邊請
倫敦人的打卡名物_Fabrique Bakery的小荳蔻的甜麵包(cardamom bun)
雖然說Geffrye博物館的咖啡廳在陽光灑進室內時,氣氛優雅愜意,但餐點據說普通,所以如走累了需要歇腿填肚子可以考慮Hoxton地上鐵路車站下面的麵包坊Fabrique Bakery。它在倫敦有不只一間分店,但這間是工廠、麵包店、咖啡廳三合一的空間,別有特色,明星商品是一種加了小荳蔻的甜麵包叫作cardamom bun ,我那天抵達時太晚已經售罄,失望之餘看到可頌實在太美了索性買買看(其實是沒買到東西不甘心的大媽病在作祟),不難吃但也沒特別突出,倒是一同購入的吐司類麵包有在水準之上。
KOKO說:至於心心念念的cardamom bun我在住所附近Portobello Road那邊的分店買到了(上面盤子左邊那塊),剛好讓我當早餐順便拍拍滿足虛榮心用的擺盤照,我不嗜甜,所以對我來說英國的甜點幾乎都太甜,這個不出所料也是甜滋滋的,但是小荳蔻的香氣很特別,沒吃過的朋友還是可以買買看,不過我覺得一般麵包比較實吃就是了。
還有看更多,這裡看
Google地圖懶人包,請點我
⬇︎The most XXX in London⬇︎
倫敦最小登錄建築_K2紅色電話亭,保證原廠正貨
英國最小警察站_好警察,不吃肥
倫敦最早飲水噴泉_喝好水,保健康
倫敦最小房子10 Hyde Park Place_盜墓者不要來亂
全英最早自助投幣洗衣機 The Central Wash Cleaner
⬇︎不是文青也可以去的小眾博物館⬇︎
Geffrye Museum傑夫瑞博物館_歡迎回家,客廳時光機(順便吃吃倫敦人打卡名物小荳蔻麵包)
約翰索恩博士博物館_囤積系收藏家的家(順便看看以前倫敦好野人藏寶貝的小金庫)
Wellcome Collection 製藥巨擘愛亂買_貞X帶、木乃伊通通收(順便吃吃揪甘心平價下午茶)
Ragged School Museum貧民學校博物館_100年前小朋友是這麼上學的
⬇︎掘地三尺,考古風觀光路線⬇︎
Magpie Alley Crypt 藏在辦公樓下的14世紀修道院遺跡(順便認識倫敦過去的媒體總部)
Kingsway Tram Subway叮叮車軌道遺跡_老倫敦的通勤回憶
留言列表